吴忠市委办公室 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吴忠市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 (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工(农)业园区、直属事业单位,区属驻吴各单位:
《吴忠市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和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吴忠市委员会办公室
吴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吴忠市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吴忠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重点工作,努力走出具有吴忠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在全国、全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吴忠力量、提供区域示范,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27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六特”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先行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确保脱贫群众、移民群众、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居民收入实现“五个高于”目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力争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为全区、全国作示范、作样板。
二、重点工作
(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1.严格耕地保护利用。严格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实行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制度,充分发挥市、县、乡、村、村民小组网格化作用,实行划区定责、分级保护、以码管地,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一地一码”管理,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严格依法管控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以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确保耕地“进出平衡”“占补平衡”。高质量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充分利用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系统、耕地卫片监督系统,结合卫片执法检查、日常巡查等手段,建立“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动态监测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人防+技防”措施,实现对全域、全时段的动态监测。坚决打好“四水四定”主动战,加强引、扬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和高效节水农业面积。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2025年完成普查任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水务局、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
2.稳定粮食面积产量。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压紧压实属地生产责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2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05万吨以上。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数字供销”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绿色高效机械设备和技术,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行动,攻克选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特色突破性新品种(品系),抓好科研育种基地和农业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到2027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奶牛、肉牛、滩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91%。(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各县<市、区>)
3.提质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突出加强产业振兴,精心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做大做优“六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产业体系。葡萄酒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新建酒庄、融资盘活酒庄,鼓励现有酒庄扩大自建规模,高标准打造中国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创新发展模式,拓展葡萄酒+文旅、康养、休闲、生态等新业态。创新营销模式,健全完善多渠道多平台销售体系,积极开展葡萄酒宣传推介活动,放大产区和产品品牌效应。创新开放模式,紧盯国内葡萄酒产业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为推进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出贡献。到2027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由2021年年底的27.6万亩发展到50万亩,实现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500亿元。枸杞产业依托南靠中宁为核心的枸杞市场集群,北靠银川为主体的枸杞科研集群,推动形成“企业+科研团队+合作组织+农户”的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围绕基地建设、“四个体系”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五个方面,全方位提升我市枸杞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把我市建成枸杞精品和高端产品的优势区域,让枸杞成为我市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靓丽“红色名片”。到2027年,全市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11.2万亩,基地标准化率达到95%,良种使用率达到98%,年销售产值达到10亿元。牛奶产业紧紧围绕自治区“千亿级牛奶产业”和“高端奶之乡”目标定位,聚焦“六特”产业要求,充分发挥利通区、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青铜峡市及盐池县奶牛养殖优势,扩规增量、提质增效,持续推进产区优化、要素保障、良繁建设、信息应用、粪污利用、品牌宣传,促进牛奶产业发展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现代化。到2027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45万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99%以上,实现全产业链产值400亿元。肉牛产业坚持“区域集中、良种繁育、草畜一体”发展思路,构建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到2027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62.2万头,肉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43亿元。滩羊产业坚持“高端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盐池滩羊核心产区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优势,推进滩羊产业养殖基地、良繁基地、饲草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全力打造“盐池滩羊”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滩羊产业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到2027年,全市滩羊饲养量达到836万只,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89亿元。冷凉蔬菜产业打造以引黄灌区利通区、青铜峡市为主的番茄大县和供港蔬菜大县,中部干旱带盐池县、红寺堡区为主的黄花菜大县,黄花菜产业集群;建设蔬菜集配中心,构建现代蔬菜全产业链体系。引黄灌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培育壮大蔬菜种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西甜瓜、小杂粮等产业,打造“杂粮”区域公用品牌;到2027年,全市冷凉蔬菜面积由2021年年底的53.47万亩发展到73万亩,总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50亿元。做实做优淡水鱼、蜂蜜、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小版块产业,打造地方特色小版块经济优势区。加快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升特色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到2027年,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总比重达到88%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
4.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生产基地、加工车间,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支持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建设烘干、贮藏、清洗、分级、包装等设施。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全市的仓储冷链物流网络体系。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新型业态融合发展的消费品。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支持改造提升一批产加销贯通、农工贸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区,吸引更多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以发展绿色生态食品为重点,加快推进利通区(金积工业园区)、青铜峡市和同心县的食品加工暨农副食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积极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小升规企业培育引导;强化重点项目调度,积蓄产业发展后劲;鼓励企业争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的20%以上;完成工业产值40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1%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各县<市、区>)
5.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扎实推进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实施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发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带动效应,加大品牌推广和产品宣介,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借助“宁夏品质中国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博览会、地理标志农产品专展等各类农业展会平台,发挥宁优汇线上销售平台和全国50个名优特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的作用,大力推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吴忠牛乳、吴忠亚麻籽油、盐池滩羊、青铜峡大米、红寺堡黄花菜、同心圆枣、同心银柴胡、扁担沟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高宁夏农产品品牌的认知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市域特色农产品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培育企业知名品牌和名特优新产品品牌,对优秀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进行奖励扶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完善品牌认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到2027年,培育做大1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强20个农业企业品牌,做优3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电商品牌2个,努力实现向品牌农业强市的转变。(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
6.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科普教育、民俗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业态。围绕“黄河、星空、酒庄、红色、动感、长城”六大主题,升级打造多条一日游、两日游和三日游吴忠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全方位覆盖全市优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农庄、葡萄园、黄花菜、枸杞园、果蔬园等生态农业资源和吴忠美食之乡的优势,组织举办采摘节、丰收节、美食节、葡萄节、航模节等系列休闲节会,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促消费等推介活动,带动相关特色农产品销售。大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葡萄酒+”文旅,打造一条精品酒庄旅游路线,鼓励支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土地等依法依规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村落,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到2027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00家,营业收入实现4亿元,接待对象超过300万人次,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带动农户8000户,打造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市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
(二)强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7.加强乡村专业人才培育。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六大人才培育”工程,深化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改革,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队伍计划,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围绕枸杞、葡萄酒、奶产业、黄花菜、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等重点特色产业和各行政村主导产业,以农业产业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等为重点,开展“6+N”重点农业产业人才精准培训。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土专家”“田秀才”师资库,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授课、名师带徒等形式,每年培训各类乡村产业人才不少于2万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000人以上,其中农业新型管理人才200人以上,3年内实现重点农业产业人才培训全覆盖。开展乡村治理人才培育,健全从乡镇事业人员和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深化“两个带头人”和发展党员“源头工程”,每村每年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展1名党员、储备3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村级后备力量。加大推进派出所基建和警务室建设力度,确保“一村一警”派出所和警务室对辖区实现全覆盖。开展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培育,加快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全面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各项工作,到2027年,全市每个行政村至少有3名以上“法律明白人”骨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加大城区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选派力度,每年从城镇学校选派不少于200名教师支持乡村薄弱学校建设,其中骨干教师支教比例不低于20%。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安置工作,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每年选派60名乡村两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市县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进行轮训。组织市文化馆、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文化人才下乡服务,每年培训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50人以上。开展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培育,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通过实施自治区科技特派员项目,从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中精选50个以上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一线,支持创新创业。围绕“六特”产业,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项目,遴选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成长为“头雁”人才。每两年组织开展非遗保护项目、非遗传承人申报和评选工作,大力培养传统技艺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司法局、公安局、教育局、卫健委、科技局,各县<市、区>)
8.加强涉农就业技能培训。开展“特色产业+实用技术”“企业订单+岗位技能”“民间工艺+实用技能”“外出务工+提升技能”等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等人员力量,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田间实用技术指导、室内培训、科技咨询服务。深化推进《吴忠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导中等职业学校依据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展吴忠市高素质农民培训需求调研,举办壮大村集体经济专业人才、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训班。每年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服务、指导20场次以上,培训人员1000人次以上。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一定比例额的特聘岗位,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兼职任教。(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科技局,各县<市、区>)
9.健全乡村人才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若干措施,实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定向评价机制,每年评审认定“定向”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200人。推进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严格落实中小教、农业、卫生等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凡晋必下”要求,坚持品德为先,突出能力实绩导向,打破“四唯”限制,放宽学历、专业、任职条件。推行县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统筹机制,按照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分别核定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由县级各行业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使用,核增职数用于聘用定向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现有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鼓励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和基层一线流动。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不断激发涉农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计划,探索开展人才“组团式”帮扶,对人才下基层服务工作设定目标、明确任务、严格考评,推动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城市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一线。认真落实《预引进优秀在读大学生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用人单位同优秀在读大学生签订预引进协议,并给予一定资助。(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教育局、卫健委、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
(三)着力实施铸魂强农工程,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10.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百乡千村万户”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2027年县级以上文明村达到65%以上,文明乡镇达到80%以上。强化信用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用百日宣传培训活动、6·14信用关爱日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机制,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婚事新办,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改变观念、摒弃陋习,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农村志愿服务体系,深化“志愿之城”创建,全面开展“牢记嘱托 行胜于言”志愿服务“365行动”,到2027年,开展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50%以上。深入推进党员干部培元固本、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各族群众凝心聚魂、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四大工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乡村。构建起分众化常态化宣传教育体系,分层次、分领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五进”宗教场所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守法律、正行修德、服务社会,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奋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市发改委、民政局、妇联,各县<市、区>)
11.夯实乡风文明建设载体。按照“五有”标准夯实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村史馆等阵地资源,用好文明实践5大平台,因地制宜打造实践基地,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全覆盖。持续开展清廉家庭、健康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选树力度,评选表彰一批“好公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深入开展“下农村、送政策、办实事、促振兴”活动,编制政策汇编,加强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常态化开展“三农”干部“大学习大轮训”,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轮训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
12.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采取短期服务项目形式,做好文化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工作。改造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服务功能,加快完善乡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基础网络设施,扶持农民文化大院,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到2027年,每个乡(镇)建成一座文化大院或民间文艺团队。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通过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车、“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文艺小分队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送到百姓身边,每年组织送戏下乡300场次以上。每年新编创作生产紧贴群众需求、紧扣时代脉搏的文艺精品5部(节)以上。举办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我为群众办实事”集中示范活动,常态化开展“三下乡”活动。以弘扬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彰显中国农民新风采等为内容,组织乡村广泛开展“丰收节”特色节庆活动。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主题,扎实开展精品文艺创作生产。(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卫健委、科协、文联、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
13.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积极组织市级以上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宣传推广;推进非遗名录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人名录申报评选工作,帮助论证和申报古琴制作技艺、金氏传统铜铸造技艺、同心汤碗制作技艺等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发展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工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等系列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和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人群培训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支持提档升级打造2—3个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乡村非遗旅游示范点,巩固青铜峡市全域旅游创建成果,推动盐池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区),指导利通区尽快入列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吴忠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步伐。加大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组织开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革命旧址(红色文化遗址)和革命纪念馆建设管理情况核查梳理工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
(四)持续提升宜居宜业环境,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14.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各县(市、区)有序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全面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到2023年底,除搬迁撤并类、城乡融合类外,村庄规划全覆盖,基本实现有开发建议需求的应编尽编;到2027年底,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监督体系全面建立,并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实施管理。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网络、物流、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加快农村供水、水旱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和城乡供水水源替换等“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提升饮水安全工程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到2027年,基本实现“互联网+城乡供水”全覆盖,实现城乡供水优质服务的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以上。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稳步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县乡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推进剩余常住人口2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推动有条件的建制村实施单车道改双车道工程,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加大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扶持力度,推广“互联网+客运”模式,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建设,强化消防车道建设管理,推进林区牧区防火隔离带、应急道路建设,提高安全水平和抗灾能力;到2027年,所有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较大规模自然村(组)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及自治区现代物流发展项目,到2027年全市45个乡镇寄递物流站全面建成运营。(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自然资源局、发改委、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商务局,各县<市、区>)
15.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力度,加强化肥农药使用技术指导,提高利用率,加强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一次性施肥、种肥同播、机械施肥、有机肥替减化肥、微生物肥料、水肥一体化、个性化配方施肥等化肥减量增效关键技术,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覆盖率90%以上。推进农用残膜回收利用,推广应用耐候能力强的地膜和可降解地膜技术,构建以机械化捡拾为支撑的残膜回收、服务、产业体系;到2027年农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编制《吴忠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科学考虑畜禽养殖生产布局,加强畜禽粪污污染环境执法检查,统筹环境保护与畜牧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
16.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步推进农村改厕,科学选择改厕模式,对城郊村、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完整下水道式厕所;对居住分散的村庄,大力推广钢筋混凝土三格化粪池和节水防冻改厕技术,粪污就地消纳、综合利用。推进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鼓励采用小型化、生态化治理模式,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综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坚持农村垃圾“两次六分、四级联动”分类治理模式,新建一批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分类示范村庄。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广青铜峡市“11246”工作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逐步建立健全一体化“建、运、管”长效运维机制。到2027年,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覆盖面达到50%以上。强化农村住房质量安全和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创建一批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生态环境局、城市管理局,各县<市、区>)
17.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北部绿色发展区防护林建设、中部防沙治沙、村庄绿化和庭院经济林等自治区重点工程为抓手,通过人工造林、退化林改造提升等方式,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到2027年,营造林面积达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6%。认真组织实施宁夏吴忠罗山地区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国土绿化23.94万亩。组织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对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应治尽治。深入推进河长制管理,实施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持续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围绕苦水河、清水河流域、盐池内陆河流域等地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到2027年,黄河吴忠段干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进出,主要河流生态流量保证率达到9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7.8%以上。(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各县<市、区>)
18.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持续优化电网建设运行,滚动修订吴忠“十四五”配电网规划,增强电网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适应能力。大力开展市级电网改造配套工程,有序新增35—110千伏变电站布点。充分利用养殖园区、鱼塘、农业等用地,探索推进“农光互补”产业一体化项目。利用厂房、商业楼屋顶等因地制宜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力争年内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40万千瓦。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建设,完成14万户农户清洁取暖改造,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80.3%以上,全力创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建设城市。(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国网吴忠供电公司,各县<市、区>)
(五)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扎实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19.凝聚乡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力量。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化移民村党建提升、“六个先锋”,坚持双月清单、季度调度机制,每年评选一批勤劳致富、美丽庭院等六类先锋示范户。健全“行政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积极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工聚居地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及时调整优化合并村组、村改社区、跨村经济联合体党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织负责人,细化加强“一肩挑”人员管理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领导。以县为单位健全“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统筹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各县<市、区>)
20.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深化“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力争到2027年全市三星级及以上村党组织达到90%以上。实施农村标杆党支部建设计划,选树一批过硬村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开展“头雁培优、后备培育”计划、“点赞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活动,积极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力争到2027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5%以上,村党组织书记中的致富带头人比例达到65%以上,致富带头人中的党员比例达到55%以上。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力争到2027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全面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实现派驻第一书记ABC类村全覆盖,市级每年召开1次、县级每季度召开1次驻村工作会议,强化督促检查,压实县乡责任,推动驻村干部履行好四项职责。严肃查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政策重点倾斜、财政金融投资密集、富集和项目实施密集领域的腐败问题,对乡村振兴中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紧盯就业、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紧盯申报、审批、发放等环节,严肃查处贪污挪用、优亲厚友、吃拿卡要、虚报冒领等啃食群众获得感的“微腐败”问题。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向村延伸,鼓励探索多种方式,强化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监会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实现对村“两委”成员监督全覆盖,重点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民政局、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
21.充分发挥村民自主治理能动性。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55124”模式规范化建设,健全村民代表推选制度,完善议事规则。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运转经费保障制度,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支持县(市、区)按比例给予每村每年不少于10万元工作运转经费。切实规范村级权利运行,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完善村委会治理结构,规范村委会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协商活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协商格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纪委监委、财政局、妇联,各县<市、区>)
22.全面完善乡村依法治理体系化。推进村(居)法律服务各项工作,实现一村(居)一律师法律顾问全覆盖,为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便捷的法律服务。围绕乡村治理新体系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面开展“枫桥式”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培育创建活动,各县(市、区)新成立婚姻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室等,积极推动人民调解资源向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重点行业、专业领域倾斜,使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日趋健全。构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形式,加强访调、诉调、专调对接,强化诉前、警司联调的对接,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成诉、成访之前。建成5个县级、51个乡镇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立市委、市政府常态化专项督导检查机制,形成以政府主导,公安、司法、综治等部门协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格局,坚持和发扬“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派出所所长和社区民(辅)警进同级班子作用,积极推动警格与网格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义务巡防力量,融合“爱心积分超市”建设,推进纠纷联调、隐患联排、问题联治,广辟情报线索来源,形成共同治理整体工作合力。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在对视频前端点位新建改造的同时,对农村视频监控查漏补缺、增点扩面;对接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各县(市、区)乡镇推广“警企合作”模式,宣传动员群众在自家庭院、牛羊圈舍安装视频监控,实现农村重点区域、部位监控全覆盖,有效消除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监控盲区,提升基层智慧化防控水平。持续巩固基层执政根基,把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健全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防范和整治黑恶势力干扰侵蚀、家族宗族势力影响严重、宗教势力渗透、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蔓延等问题,加强村“两委”成员资格联审,持续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推进。保持对“村霸”等农村黑恶势力的严打高压态势,重拳惩处农村地区严重暴力犯罪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破坏耕地资源和破坏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活动。(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委组织部、政法委,市纪委监委、民政局、公安局,各县<市、区>)
23.多措并举形成乡村德治新风貌。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先进事迹,营造礼遇尊崇先进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行动,紧紧围绕村级民主建设,引导各村重点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切实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能力。深入开展治安清查整治行动,紧盯跨境网络赌博、地下流动赌场、娱乐场所涉黄等突出问题,自上而下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易发生黄赌案件的歌舞娱乐、宾馆洗浴、棋牌茶社等重点地区,定期组织开展社会治安集中清查整治行动。强化基层群众禁毒法律知识和毒品危害宣传,严格落实涉毒重点人员风险分类评定和分级分类管控措施。推广乡风文明实践“积分制”,探索建立“爱心慈善超市”“雷锋银行”等文明实践积分奖励兑换平台,激励群众向上向好、向善向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办,市民政局、妇联、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
(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24.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强度和工作力度不松劲,确保不发生整乡整村的规模性返贫致贫。健全控辍保学常态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健全并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有效防范因灾因病因疫返贫致贫风险,及时落实产业、就业、教育、金融、健康和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开展定期核查和动态监测,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危窑危房动态清零、抗震宜居农房愿改尽改。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监督,明晰产权主体和管护责任,探索多样化运营收益模式,促其充分发挥效益。(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教育局、卫健委、医保局、住建局、水务局、金融工作局,各县<市、区>)
25.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坚持脱贫不脱手、脱贫防返贫,建立健全监测、帮扶、责任、考核机制,常态化、精细化开展“四查四补”和集中开展“大排查”相结合,对标国家和自治区巡察、督查、考核、评估、审计等反馈问题,举一反三、深入排查各类问题和差距不足,加强问题整改,全面补齐短板弱项。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优化排查申报机制,简化工作流程,即申即定。加强行业部门监测预警,推动各层级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共享。对“急难特困”监测对象可先帮扶后纳入。对监测对象、退出标准、动态清零等开展定期调度和常态化暗访。全面配合做好国家、自治区后评估工作。(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
26.促进农民稳定增收。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探索“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稳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引导园区、帮扶车间、产业帮扶基地、中小微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就业载体,吸纳脱贫户、监测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搬迁移民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新招用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就业补贴,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人。积极推进整村授信,引导银行立足脱贫地区肉牛羊养殖、药材、枸杞、葡萄、黄花菜种植等产业特色,采取整村推进,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进行整体考察、整体授信、整体扶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贷款流程,简化贷款手续,推广线上信用贷款,做到实时报批,实时放款。各涉农银行制定个性化整村授信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下沉网点、下沉服务、下沉资金,开展驻村办贷、送贷上门活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人社局、金融工作局,各县<市、区>)
27.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以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等为抓手,加大项目资金整合运营力度,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支持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财政帮扶资金、其他涉农资金等折股量化到户,成立村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所得收益按股向农户分红、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等。总结推广产业发展型、乡村旅游型、服务型、资产盘活型、联合发展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吴忠经验,打造一批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到2027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以上,培育一批经营收益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责任单位:市委农办、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财政局,各县<市、区>)
28.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全力抓好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推进文明建设6个重点,以建设红寺堡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引领,以96个千人以上移民村为重点,建立完善移民收入统计体系,提升移民数据质量,加强移民后续扶持,扎实推进“9+1”专项提升,促进移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衔接补助资金适当向移民地区倾斜,且用于产业的比重在2023年60%的基础上,每年按照5%的增幅逐年提高,扶持移民安置区因地制宜发展“六特”产业和特色“六小”庭院经济,每个村培育1至2个主导产业。接续实施移民就业务工3年推进计划,加大移民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拓宽移民务工就业渠道。到2027年,实现有劳动能力的移民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完善移民地区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高移民安置区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着力扶志扶智,加大精神文化需求供给,推进移风易俗,丰富移民群众文体活动,促进移民互动交往和感情交流。逐步解决自发移民和政策性移民户籍、土地确权、社保接续等历史遗留问题。围绕10项示范工程,举全市之力,全力支持红寺堡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多能互补融合发展行动,有效发挥红寺堡区新能源大数据智能管理示范作用,促进物联网和互联网设备信息采集传输、大数据应用、能量管理等技术应用。滚动修订吴忠“十四五”配电网规划,增强电网对红寺堡区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适应能力。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加快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引进,打造红寺堡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园。(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乡村振兴局、财政局、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卫健委、生态环境局、城市管理局、医保局、审批服务管理局,各县<市、区>)
29.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吴忠市对全市5个县(市、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尽快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实现银行机构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服务全覆盖,确保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指导盐同红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用好每年每县60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落实教师、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村选派科技特派团(员),实行一对一产业技术顾问帮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乡村振兴局、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教育局、卫健委、科技局、金融工作局,各县<市、区>)
30.深化新阶段闽宁协作和定点帮扶。全面落实自治区“十四五”闽宁协作规划和第26次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与福建省泉州市、莆田市开展市级对接,加强县级互访,巩固提升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快盐同红3个闽宁产业园建设,建立消费帮扶长效机制,推动人才交流、产业协作、经贸合作、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推动闽宁协作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转变、由单项援助向双向互动转变、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转变。持续做好中央企业定点帮扶工作,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督促指导盐同红3县(区)加强与中核集团、中航油、中烟公司3家央企的沟通对接。全面落实“万企兴万村”行动。(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工商联,各县<市、区>)
三、保障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重大政策、重大事项的制定和落实。各县(市、区)要把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狠抓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
32.优先保障财政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资金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财政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逐年提高。强化乡村振兴领域项目打捆实施,赋予县级充分的自主权,实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允许县级按规定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向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聚集,加大财政资金衔接整合,优化资金调度,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
33.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服务乡村振兴责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执行脱贫户小额信贷政策,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认真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信贷产品,优化信贷机制,发展农户信用贷款,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优化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提高普惠金融覆盖面、满意度。引导金融机构建立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站,对常住户在500户以上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扩大特色产业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稳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聚焦支小支农主业,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降费让利有关政策,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保持较低费率水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吴忠市中心支行、吴忠银保监分局,各县<市、区>)
34.完善用地保障政策。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要。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
35.突出示范引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级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力争每年打造1个县(市、区)样板、5个乡镇样板、30个行政村样板。鼓励各地组织干部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创建一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示范典型,营造实干争先、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
36.严格考核奖惩。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以考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强化考核结果在选人用人、资金奖补方面的运用,真正把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的要求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市委农办、组织部,市财政局,各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