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吴忠市委组织部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大庙桥村:“土坷垃”里种出“金疙瘩”
2022-01-06 14:43: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余伟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2-01-06 14:43:00
  “温棚书记,我家棚里的辣子最近长势很好,闲了再来帮我看看”“温棚书记,棚里的小番茄前两天刚卖了,价格很好,多亏了村上扶持带动,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啊”。漫步在村里的产业园区,听到村民叫自己“温棚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大庙桥村村书记马自忠满心欢喜。

  回想起十几年前,大庙桥村气候干旱少雨,种地灌溉只能靠引黄河水,由于村子大部分处于黄河灌溉渠网末端,用水就更加紧张了,村里无法像其它村一样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村民的日子紧巴巴,多年来难以改善的穷光景让老百姓心里憋上了一股劲。

  “穷则思变,变则通”

  2006年前后,一直在地里“刨食”的马自忠被党员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自此,全村2300多口人致富的渴望便成为马自忠心里最大的事。既然村里传统的作物种不活,那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到底能种什么。他带着村“两委”班子、党员和有意发展种植的农户走出去学着干,甘肃、陕西、山东……最终,高效节水的设施温棚产业成了最优选。

  村“两委”班子从村民手里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又多方争取项目资金,集中搭建起了设施温棚保暖墙体,决定发展大棚辣椒种植,还特意从甘肃靖远请来160多名有经验的种植大户来带头示范。村上这么大的动作,让村民们动了心,原本是穷怕了,生怕到手的流转费打了水漂,现在他们决定跟着村“两委”试一试,也投资搭设了覆膜、钢结构等棚体部分。一时间,大庙桥村的土地上,崭新的170座大棚投产了。

图为大庙桥村设施农业园区全景。

  本想着大棚干起来,到年底就能卖出不少钱,这一年就能增加不少收入,可就在首批辣椒喜获丰收的时候,一场大雪突然降临,不仅压垮了村里全部大棚,也阻断了辣椒的销路。这让村民们顿时心灰意冷。

  面对这种情况,马自忠带着村干部对上跑受灾理赔政策、对下安抚老百姓的情绪,村党组织动员党员带头承包、翻修大棚,并动员村民积极参与。

  为了让老百姓放心,村“两委”积极争取到农业项目补助资金,由村书记马自忠牵头、村集体注资成立了大丰收设施蔬菜种植合作社,注册了“金积堡”统一商标,建立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同时还建起了冷库、“产前”的育苗中心、“产中”的三农呼叫中心、农资综合服务站和“产后”的“鲜之宝”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设施,解决了设施温棚种植、贮存、销售三大“痛点”。

  大庙桥村的温棚蔬菜种植成功了。2012年蔬菜价格飙升,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原来不到3000元,增加到了7300元。理想的市场价格,可观的收入让村民们鼓起了致富奔小康的干劲。村里的标准化日光温室发展到508个,拥有设施蔬菜交易大棚5000多平方米,保鲜冷库1500平方米,标准化育苗中心5000多平方米。

  “规模小限制发展,那就绑在一起干”

  十几年的深耕细耘,大庙桥村优质的瓜果蔬菜逐渐成为周边市场的稀罕物,刚一成熟就有超市上门抢着收购。看着越来越好的市场前景,再看看本村有限的产量,马自忠一班人将眼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

  大庙桥村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营、人才联动等方式,按照统一育苗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流销售“四统一”模式,跟周边大院子、郝渠等8个村建立合作,建立起以大庙桥村为中心带动的“强村带弱村”乡村产业联盟。借助大丰收合作社的产供销及技术人才优势,丰富品种,错时种植,跨村“联姻”,实现连片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

村民在大棚里劳作。

  同时,马自忠牵头在产业园区建起了“书记带徒弟”工作室和“田间学校”,定向帮带培养11名村党组织书记和各类乡土人才,有效将组织优势、资金资源、人才力量整合起来,转化为推动村强民富的强大动力。

  乡村产业联盟运行两年来,大庙桥村实现了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现在的17740元,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速稳定保持在10%左右,“党建引领、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手里有技术,咋干都不慌”

  老百姓发展设施农业的规模大了,信心也有了,但种植方式粗放导致产量不高、土壤板结,产业链不长,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影响着温棚的下一步发展。怎样高产高效、怎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村“两委”想发设法提高村民种植技术。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区、镇的支持和帮助,与种植经验丰富的山东寿光市有关部门达成合作,由大庙桥村选派代表到寿光学习,同时寿光定向向大庙桥村选派科技特派员,到村传授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大庙桥村“两委”班子和村民正在大棚里学习种植技术。

  同时,他们还摸索出“支部+合作社(协会)+基地+党员”的党建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专家帮带村民,党员帮带群众,形成了浓厚的技术学习氛围。他们还把原来的村部改造成了全宁夏第一家村级党校,农闲时,邀请党政领导、党校老师、各类技术专家及农民经纪人和种植大户等等,来这里开展“田间课堂”、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每每浏览到三农呼叫中心、远程教育平台上有关于设施农业的内容,村“两委”就组织党员群众一起学习研究。

图为大庙桥村党校。

  村里老丁一家半辈子都靠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维持家庭开支,看着村里好多人都靠种植大棚富了起来,老丁一直心痒痒,但苦于缺乏技术,干不来大棚种植这种“精细活”,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马自忠了解到后,主动和老丁结成帮带对子,手把手给老丁教技术、传经验,告诉他如何通过察辨土壤颜色、作物生长周期了解土地功能状态,针对性地采取浇水、补肥、翻耕等等。几年的积累,老丁成了“拈土知湿度、看色察病害”的“大棚专家”,家里的收入比原来翻了几番。

【编辑】:余伟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